数十年前,梧州最具地方特色的人居当属骑楼城。它是岭南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元素的完美结合,完美地诠释着百年商埠的繁华和梧州人与洪水共生的智慧。
梧州骑楼城。
平民冲、冰泉冲、石鼓冲、百花冲,也曾是梧州人居的最典型代表。地少山多的梧州人,在山冲里造房子,层层叠叠,密密麻麻。
百花冲拆迁前。
船屋也曾经是“水都”梧州最鲜明的人居特色之一。三江之水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梧州人,却未曾厚赐它的渔民,靠水吃水的疍家人,生生死死都在一条船上,船就是他们的房子。
船屋。
多少繁华,多少风流,多少凄凉,都被雨打风吹去。
改革开放40年,梧州人的住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房拆迁,高楼林立,江滨、湖边,都建起了园林小区,不断满足着梧州人从安居到宜居的居住需求。
每一个年代的房屋变迁,都见证着梧州百姓家庭的岁月成长和城市的发展繁荣。
80年代:
房屋面积偏小厨房厕所公用
上世纪80年代,梧州市民基本集中在河东的旧城区居住。当时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赁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仅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房子。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
梧州市建筑设计院主任建筑师徐舒俭说,这期间的居住状况,可以用“混合功能”4个字概括。这些住宅往往是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一家几口甚至10多口人蜗居在一个小屋,用布帘隔开就算一间“房”。当时的厨房、厕所、阳台基本都是公用的,因此楼道里长年弥漫着厕所和饭菜的混合气味。据统计,当时梧州市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还不到3.5平方米,房子多为砖木结构、木结构、棚结构。
“那时,梧州楼房建设无规划设计理念可言,人们只要‘有瓦遮头’就行。”徐舒俭小时候就住在河东宿舍楼里,对此印象深刻。“绝大部分的楼房楼距近,采光、通风、环境卫生和排水都很差,还存在乱拉电线等安全隐患。”
这样的居住条件显然不能满足当时梧州老百姓的需求。年,梧州被列入全国住房销售试点城市,迎来了有针对性的第一次住房制度改革,房屋数量开始快速增长。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以及桂江一桥的通车,梧州市民的住房开始向河西迁移。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位于新兴菜市附近的河西最早的小区新兴住宅区建成,徐舒俭也跟随父母从河东搬至新兴住宅区。
新兴市场附近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住宅楼。梁李梓摄
新兴住宅区的户型主要是20多平方米的单间、30多平方米的一房一厅,以及50多平方米的两房一厅。搬入新兴住宅区的这几百户人家,成为了当时迁入河西最早的一批市民。
年以后,梧州市房地产管理局改为企业性质的梧州市房产公司,集资建房的形式开始出现,下冲小区、桂江二桥小区、龙骨冲小区等小区陆续建成,但此时仍只是满足许多住房困难户的居住需求。
90年代:
单元式住宅面世建筑用材有讲究
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住房社会化、商品化的改革方向。据统计,在此之后的十几年里,梧州市的住房面积迅猛增长。最高峰时,90年代末我市有大大小小房地产开发商多家。从年开始,每年新竣工面积都在50多万平方米左右,实有住房建筑面积在20年间翻了三番,至年达到了万平方米。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时期,梧州开始注重房屋品质,一梯2、3、4户单元式住宅大量涌现,各户相对独立。许多户型是小开间、大进深,住起来并不好用,但是可以节约土地。到90年代中后期,小区住宅大量出现了组团式布局,即几栋楼围合成一个组团。
梧州市建筑设计院副主任工程师刘勇说,当时梧州的商品房在户型上,建筑师多设计一梯4户的蝶式户型,采光、通风大大改善,面积也逐渐变大,三房一厅开始出现,有不少户型超过平方米。同时,多样的开间、进深户型慢慢取代小开间、大进深的户型,这种式样的房子,住起来让人觉得宽敞、明亮。厨房里设计有专门的烟气道,住户开始安装抽油烟机。
他回忆,这时期设计的商品房只求面积够大,等真正入住之后,房子是大了,但没有阳台或者很小,想晒个被子、衣物什么的,还得抱着东西到楼下去晒。当时的商品房大多为6至9层,没有电梯、楼距也近,低楼层冬季时光照不足,阴暗潮湿。
新兴一路。陈汉材摄
90年代这样的住房只能满足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不会使人们住着有舒适、顺心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物业公司开始走进新建小区。小区门口有了保安站岗,谁家的灯不亮了、下水道堵了,一个电话打到物业,便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检修。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开始向居民走近,而一个新颖的名称——业主,也开始出现。
21世纪:
高楼层出现环境越来越美
梧州人居环境真正的变化始于年。徐舒俭很清楚地记得,“广东房地产企业开始进入梧州,带来了新的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和成熟的产品线。”广东的房企设计楼盘时注重满足购房者对房屋户型、朝向、采光以及物业管理等多方面需求,同时更注重楼盘的建筑特色。
“年左右,梧州丰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丰业新苑建起了梧州第一个有电梯的楼盘。”徐舒俭说,当时这种新型的高层电梯住宅在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市民普遍认为“电梯停电有麻烦”、“管理费增加”,因此销售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直到后来开发商免收2年的电梯费,才有市民购买。
年以后,随着社会进步,市民的见识增长以及需求的转变等,使得高层带电梯住宅成为必然趋势。至此,梧州的楼房开始向高层过渡,如丰业城中花园、蓝天港湾、海骏达花园等一些住宅楼就是其中代表。从那时起,地中海式的别墅,英伦式的洋房,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建筑等丰富多彩的建筑,在梧州这座城市里拔地而起。
位于西堤路的灏景尚都小区是梧州近年来新建的优质楼盘。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物业管理、社区文化,确实带动了梧州地产界,很多开发商在规划设计、物业管理等环节加大投入,梧州地产业界的竞争层次得以迅速提高。”徐舒俭认为。
进入21世纪,梧州的楼越建越高,小高层、高层在不少小区出现,绿地也越来越多,小区的绿化率从20%到30%,景观也越来越好。
近年来,学区房成为一个新名词,新建的小区配套越来越齐全,会所、学校、幼儿园、健身场所成为衡量高档小区的标准。室内的设计也日益人性化:客厅的落地推拉门,将室外小区园林绿化尽收眼底;窗户是塑钢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性能都很好,还漂亮、节能。
展望将来,徐舒俭和刘勇都认为,以后的住宅将普遍实现多样化、节约化、智能化、园林化、人性化,在防火、防盗等方面都会有新的表现;而且随着环保、节能的生态住宅的大量涌现,绿色住宅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今后人们的居住环境将更加舒适、环保、美观和方便。
乐居梧州
文字:梧州日报记者曾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