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厨具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洛阳古寺里的古井 [复制链接]

1#

洛阳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方,城东的白马寺有“中国第一古刹”“释源祖庭”之称。由于佛教文化的昌盛,洛阳还一度成为中国的佛都。走进洛阳的寺庙,一般在藏书的地方或厨房的附近,都会有一眼水井。不仅为修行的僧道提供了水源,也具有服务民众的功能,有的寺院因此又被称为义井院。于是,古寺与古井就有了藕断丝连的关系,由古井引发的故事便在寺院内发生了。

一、洛宁古寺里的古井

1.圣水寺,因井而得名

在洛宁县东宋乡郭村东南之柏山上(又名荞麦仁山),有一座古寺,名圣水寺。此寺之得名源自一眼古井。

柏山是隋炀帝陵所在地。在洛宁,当地人将隋炀帝陵直呼为“杨广墓”,圣水寺就在距离隋炀帝陵的不远处。据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而在此之前,圣水寺即已存在。唐太宗当年迁葬炀帝于柏山建陵之时,曾敕圣水寺僧人,务要看守好该陵,“以胜隋事”。洛宁旧县志也有相关记载:“圣水寺在(洛宁县)大宋里(马村堡),魏太和僧了公建,明洪武年间僧了英修,万历间又修……”

圣水寺建在柏山山腰,寺院中有一口深井,水势极旺。长期以来,圣水寺香火旺盛,善男信女在柏山上诵经叩佛,燃香膜拜,佛事鼎鼎。

在山上挖一眼井相当不易。据说当年挖这眼井,曾动用了不少人力,花费了大半个月时间才挖好。井挖好后,村民极为重视,不少人经常前来祭拜,后来就以此井为中心,建庙修祠。也许是有感于信民的一片赤诚,柏山上这眼井,无论天怎么旱、旱多久,僧侣再多,井水都不会枯竭,而且据说是天越旱、僧越多,井水越旺,故名“盛水”,又名“圣水”。圣水寺也由此得名。

曾经的圣水寺,如今寺毁井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破四旧”等运动的不断折腾,圣水寺庙宇被拆毁。殿堂材料被移作他用,寺内碑刻在修建龙潭水库时,或被用于奠基,或被毁用于烧石灰。随着庙宇被毁,那口圣水井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普查人员在洛宁县东宋乡马村关帝庙的墙根处,发现一通石碑。这通静静地躺了几百年的石碑,引起了普查人员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