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厨具介绍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提高语文课堂资料呈现的有效性72594
TUhjnbcbe - 2020/6/19 13:41:00
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提高语文课堂资料呈现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资料;呈现;互文性教学


中国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67-02


法国学者蒂费纳萨?莫瓦约提出了“互文性”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它的意义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自然也需要与其他文本发生互文作用,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情感。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补充进了大量的资料。课堂上到底呈现什么资料合适,怎样让资料与文本发生互文作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几点尝试:


1.作者、写作背景资料的有效呈现。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名篇名作,很多文本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就必须熟悉作者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而小学生阅历浅,缺乏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这样的资料,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如:苏教版六下《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于谦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可是,学生与诗人相隔年代久远,无法仅凭诗句走进诗人的内心。教学古诗《石灰吟》,在学生知道了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就可以选择呈现《明史?于谦传》中一段关于于谦的介绍,让学生把于谦的一生与石灰联系起来,再读诗句,谈发现,谈感受,于谦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高大了起来。当然,这些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也很多,教师要甄别选用。


2.文本空白处资料的适时呈现。


教材中许多空白之处令人遐想,教师应抓住文本空白适时呈现拓展资料,有机进行语言训练。


如:苏教版二下《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篇文章非常有趣,有画面,有音乐,文本的空白处也很多。如“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一句,蝈蝈会唱些什么呢?他们会怎样赞美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空白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启开想象的。这个时候,教师补充呈现作家王宜振的另一首小诗《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小小的豆叶儿/形状像桃/一只小小的蝈蝈/在豆叶上叫/叫醒一只小甲虫/打个呵欠,伸伸懒腰/叫来一只小蜻蜓/扇扇翅膀,跳个舞蹈/叫高了香茅草/叫甜了紫葡萄/叫出一地小蘑菇/和小小的雨点嬉闹/叫声送来喜悦/叫声送走烦恼/叫声落在孩子的掌心/每一粒都是珍宝/小小的舞台/蝈蝈叫得真好/它送给金色的秋天/一片鲜亮的感觉。这首小诗的补充呈现,丰富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感悟意境的资料随情境呈现。


教材中有些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学生情感脱节,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无法体会。而没有感情的语文学习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课堂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有时就需要材料信息的补充。


如:苏教版四下《*河的主人》一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河的主人”。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河,更没有亲身体验到*河的磅礴气势与极端凶险。于是,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选择用课件播放*河视频资料,那奔腾咆哮的*河深深地震撼了学生。教师在学生观看后适时提问: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河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有视频资料的补充呈现,学生很快想到了“惊涛骇浪”“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等词语,深切感受到*河的磅礴气势,为下文感受艄公的品质创设了情境。


总之,教师应在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精选课堂补充资料,进行发散性的拓展和开发,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高语文课堂资料呈现的有效性7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