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厨具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江西夫妇在医院旁开了家1元抗癌厨房,
TUhjnbcbe - 2022/9/20 9:12:00

要问世间悲欢离合上演得最极致,最频繁的地方在哪里?

医院。

如果能为病中的亲友亲手做上一顿热腾腾的餐饭,那也一定是人世间最真实,最温暖的烟火味道。

在江西,就有这么一对夫妇,在医院肿瘤科旁开了一家一元“共享”抗癌厨房。

虽在陋巷,但不管你是谁,来这里炒菜只需花1元钱。17年间,万佐成夫妇早出晚归,每年要接待一万人。

用柴米油盐为病友加油打气,这份平凡中的坚守一举冲上了热搜。而抗癌厨房背后的故事更是道尽了人间的深情与温暖。

01截肢小孩想吃妈妈做的饭油条摊变抗癌厨房

医院一墙之隔的一条小巷,每到饭点,炊烟阵阵升起。

在不到2米宽的小巷,近30个炉灶一字摆开。

大家伙热油下锅,厨具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一时好不热闹。

病友和家属管这里叫“抗癌厨房”。

在这里,有给女儿做饭的,妈妈说:“我女儿已经在死亡关里趟过好几次了。”

有给丈夫做饭的,妻子说:“我的丈夫去年(癌症)复发。”

也有给妈妈炒份菜的,女儿说:“妈妈吃面条我吃菜,化疗的人吃不下。”

还有十来岁的孩子,和八十来岁的老人,此前从未做过饭,在万佐成和其他厨友的帮助下,他们人生第一次掌起了勺。

不管是为伴侣、父母、孩子,甚至为自己,做饭时,这些萍水相逢的人们脸上有一份共同的专注。

这一刻,他们得以暂时忘记烦恼;这一刻,他们有抓得着的幸福感。

就像开办这间抗癌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所说:“不要想那么多,先吃好这顿再说。”

吃饱了,负重前行也才有了力量。

而这间为病友及其亲人提供前行力量的抗癌厨房,已经开了近20年。

年,当时万佐成夫妇还是一家油条摊摊主。

一天早上,一个骨癌患儿想吃妈妈做的菜,患儿母亲便找到万佐成的油条摊,想借火为孩子做个饭。

万佐成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那个小孩已经截肢了,用那个车子推过来。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也是父母。”

万佐成回忆起当天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眼泛泪花。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共情,就是如此简单而真实。

医院,把油条摊可以借火做饭的消息告诉了周围病友。

于是来油条摊借火的人越来越多,万佐成夫妇便自掏腰包,增加了几套餐具炉灶。

刚开始,病人家属来炒菜做饭都是免费的。

后来,在病人家属的执意相劝下,也为了维持基本的水煤开支,万佐成才开始收取少量费用。

炒一个菜只需5角钱,直到年成本上升,炒菜才涨到一元钱。

”这里什么都有,特别方便。”这是病人家属们的普遍感受。

他们只需要从附近的菜市场买来材料,在抗癌厨房,几分钟就能煮一碗面,煲一碗汤。

而节省成本不是他们的唯一目的,让亲人吃上一口熟悉又放心的味道,更让他们在意。

医院旁边,有这么一家接地气的抗癌厨房,无疑给了困难中的人们一种家的感觉。

为了维持这个厨房大家庭,67岁的万佐成和妻子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要起床,开炉生火,一直干到晚上九点多。

本该安享万年的夫妇俩到底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其实,万佐成的这份执念还来自于对父亲的歉疚。

20多年前,万佐成的父亲罹患癌症去世。

这给万佐成留下了无尽的遗憾,“老家乡下条件不好,没有给父亲吃得很好。”

他把这份遗憾转化到了对抗癌厨房的奉献上。

纵然病魔无情,但解决一日三餐,让病人没遗憾,让亲人也没遗憾,这成了万佐成平凡的心愿。

02一份蔬饭,十分真情抗癌厨房里的众生相

万佐成夫妇的心愿确实在一点一滴地达成。

老夏是抗癌厨房的常客,他的妻子因为癌细胞转移压迫脑部神经,失去了行动能力后瘫痪在床。

老夏每日给妻子喂药擦身,做饭送饭,多年如一日。

妻子晚上因为病痛哼哼个不停,老夏连个好觉都睡不了。他也抱怨:你再这么搞我,我都受不了啦!

可当看到妻子每日扎针时皱一皱眉头,老夏都要急忙对护士说:温柔一点。

病人其实最敏感,看见妻子留下泪来,老夏为妻子边擦眼泪边加油打气:“不说了,我老婆最棒!”

嘴上抱怨,手中温柔。抗癌厨房成了老夏的庇护所。

老夏说:我一天到晚,除了炒菜宽心点,在医院像坐牢一样。

让他最开心的就是去菜市场买上几条新鲜的鲈鱼,在抗癌厨房为妻子做上一锅他最拿手的鲈鱼豆腐汤。

鲈鱼飘香,看着妻子喝下自己亲手煲的鱼汤,老夏心中喜悦,在艰难的日子里也哼起了歌谣: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

这便是相濡以沫的人儿,和比月亮还要皎洁的陪伴。

有丈夫照顾妻子的,也有妻子照顾丈夫的。

李小琳的丈夫汪德平本来是做装修的好手,10年前不幸罹患鼻咽癌。

排骨汤,鸽子汤......李小琳每天在抗癌厨房忙得不亦乐乎,变着法子为丈夫补充营养。

生病后的汪德平常常自责,看病花销大,自己也失去了经济收入。

但李小琳却总是宽慰丈夫:发财什么的我们不想那个事,治好了,人平安就可以了。

看着妻子为自己操劳,眼睛都浮肿了,汪德平竖起大拇指说:我老婆对我挺好的,这样的老婆难找了。

十年的守护,食物背后,都是那份沉甸甸的爱。

除了伉俪情深,抗癌厨房里也有动人的母子情。

“医好他的病,我就是卖房子也不会放弃的。”

48岁的胡爱凤说下这句话时,语气哽咽却又斩钉截铁。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胡爱凤的儿子在新婚前确诊淋巴癌,幸福转眼成厄运。

每天,胡爱凤都会在抗癌厨房为儿子做上几个他爱吃的菜。

蛋花汤,炒白菜炒肉丝......胡爱凤精心照料着儿子的一日三餐,她把那份爱和坚持都倾注在了一蔬一饭中。

慈鸦还哺,羔羊跪足。抗癌厨房里也有为患癌爸爸含泪做饭的女儿。

一份蔬饭,十分真情。不管是角色对倒,还是相互扶持,抗癌厨房里的烟火气实实在在勾勒出了人世间相互摆渡帮扶的众生相。

03有饭吃的地方才是家

正如万佐成所说:有饭吃的地方,才是家。没饭吃那就不是家。

话虽朴实,却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对于身处人生低谷的病人和家属,抗癌厨房确实如家温暖。

有些病人条件困难,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干脆不收钱,还顺带多打一点饭。

熊庚香还像知心大姐一样鼓励病人家属:吃不起就到我这里来吃!饭是要吃的。

万佐成也像个大家庭的大家长一样,组织协调各种资源。

谁富一点,万佐成就劝他多分享一点,菜买多了就给困难的病友分一点。

“人不劝不善,钟不敲不鸣。”万佐成如是说,也如是做。

有些直接给万佐成夫妇捐钱的,万佐成自己坚决不收,而是告诉好心人哪个病人吃不起饭,把钱直接捐给病人。

万佐成夫妇就这般事无巨细地帮助着病人们。每天中午把所有人安置好后,常常到下午三四点时,万佐成和妻子才吃上一口饭。

他们的中午饭也实在简单得很,辣椒炒鸡蛋就算一餐。

就这样近二十年如一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万佐成夫妇像钟一样不停旋转,停不下来。

甚至过年时,夫妇俩被儿女接走,吃完团圆饭后一小时不到,就又回到抗癌厨房守着。

起初儿女们也闹意见,但朴实的万佐成对儿女说:

“停了怎么办?这些人要吃饭呐!他们问起来我们受不了,因为我们跟这些人搞亲密了。我们放不下这些人。”

儿女被父母说服了,有时也三五百块地接济病人。

病人和万佐成夫妇间的关系也早已比“亲密”更亲密。

许多病人家属出院时,会把电话号码留在那面被油烟熏*的墙上,邀请日后夫妇俩到家中做客。

万佐成夫妇俩骄傲地说:我们走到哪儿,都饿不死的,都有一口饭吃的。

还有位病人,才四五十岁,临终前的愿望就是到抗癌厨房再去坐一次,去看看老板老板娘。

万佐成看到眼前面*肌瘦的病人,对他流着泪说着感谢的话,万佐成心里也好不是滋味。

最后的仪式,最后的告别。没过几天,病人就去世了。

诚如万佐成所言:得了癌症的病人临终时心中都有我。

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

万佐成夫妇的善心善行也召唤到社会的更多善意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夫妇在医院旁开了家1元抗癌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