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旁边的小巷子里,有一个特殊的厨房,每到饭点这里都特别热闹,空气当中混医院旁边的小巷子里,有一个特殊的厨房,每到饭点这里都特别热闹,空气当中混杂着各种饭菜的香味。虽然这里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是却处处充满着亲情的温暖。
在这条两米多宽的小巷里,每天一到饭点儿就热闹起来。小医院一墙之隔,这些忙碌着的都是病人家属。他们来到这里炒几个菜,让病床上的亲人能吃到熟悉可口的家乡味。
一日三餐,炉火熊熊,人流熙攘。这个专为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被人们称为“抗癌厨房”。
厨房的主人就是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万佐成说:“我们这里,就是病人家属的家,一个短期的家。因为,有饭吃才是家。”
万佐成夫妻俩原本在小巷子里租几间房,炸油条、卖早点,勤劳人家小本生意,他是如何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故事要从十八年前说起。
年的一天,他们的早点铺来了一家人,一对年轻父母带着生病的儿子,问万佐成:“你家的厨房可不可以借我用一下,我儿子在治病,要吃妈妈在家里亲手做的菜,外面的菜他不吃。”
万佐成看到后,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那对年轻的父母做完饭后,又问万佐成:“要钱吗?”万佐成摇了摇头说:“不要!”
这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小炉火,对于他乡求医的人竟是如此难得。它甚至给一家人带来莫大的心理安慰,这个意外的收获也让万佐成夫妻俩感到格外欣慰。
早点铺免费提供炉火给病人做饭的消息,在病友家属间传开了。十几个人,二十个人,一百个人涌向这里。夫妻俩新添置了炉子、厨具、调料都无偿供大家使用。煤球炉从六个增加到二十几个,一家人的早点铺变成了千百个家的厨房。
而一个病人家属的一席话,让万佐成夫妇更加坚定了决心:“原来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呀,我妈妈五十来岁就走了,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我到最后都没能尽到孝心,遗憾在哪里?遗憾就是没找到有这么个炉火,像在家里一样,可以给她做饭吃。”
或许是一次偶然改变了万佐成夫妇的人生轨迹,但这偶然中蕴藏着一种必然,那就是他们的善良。
一波人走了,再来一波人,与癌症病人相伴,万佐成夫妇看遍了人间生死相离。
他们是给丈夫做饭的妻子,是给妻子做饭的丈夫,是给父母做饭的儿女。来到这里的人也许是第一次下厨,不管会做不会做,在他们亲自买来食材、洗菜、切菜、翻炒时的每一个动作中,浓浓的情感全放进这一盘菜里,一碗汤里。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年2月,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被评为“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年11月20日,万佐成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年2月17日,万佐成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