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名片钱塘新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是杭州第一个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社区化服务的新型社区,成立于年。如今社区共有1.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21岁左右,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10多年来,邻里社区不断创新社区化管理模式,成为“杭漂族”的第二故乡。
邻里社区举办家宴,社区居民欢聚一堂。邻里社区供图
体验身份
邻里社区工作者助理
岁末年初,对家的思念在城市各个角落涌动,外来务工者的乡愁,犹如冬日的雨水,连绵悠长,点点滴滴地敲打在心头。
在杭州邻里社区,37岁的福建人杨闽华憧憬着,不久后一家四口搬到新房的情景。15年前,他告别故乡,只身来到杭州下沙,成为一名理发店的小学徒。梦想从此生根发芽。与梦想相伴的,还有融入城市的渴望,与无处安放的乡愁。时光流逝飞转,让他倍感幸运的是,这座城市让他的乡愁得以安放、梦想慢慢实现,异乡从此是家乡。
一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外来“追梦人”,如何让“杭漂族”安心扎根?如何让他们住下去、融进来?新年前夕,记者来到邻里社区,跟着*支部书记张敏华当了一回助理,体验社区工作日常,探索社区的治理密码。
*群服务中心开业当天,社区居民正在体验共享厨房。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珍珍摄
“共享厨房”里的温情
大家的“家”,最是人间烟火味
这是我第二次来邻里社区采访,两年前,初识年轻的80后社区书记张敏华,对她的热情爽朗印象深刻。这次,一个电话过去,再次听到熟悉的清亮笑声。
“‘助理’快来!我这半年搞了个大事情,给居民准备了小惊喜。”张敏华在电话那头欲言又止,有些神神秘秘。
年12月24日,按捺不住好奇心,一早我就来到社区报到。
原来是装修大半年的社区*群服务中心要开张了!
远远见我,急性子的张敏华站在新大楼前招手。与两年前相比,这里完全变了样:占地平方米的“追梦广场”,儿童游乐设施、老年广场舞场地等一应俱全。
社区新启用的*群服务中心。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王建龙徐文迪摄
“这里不仅是办公地点,也是专为居民搭建的共享空间。居民随时都能来,就是大家的‘家’。”张敏华领着我走进*群服务中心,当起了“导游”。走过“最多跑一次”服务专区、青春书咖、亲子阅读区,她停了下来,“诺,惊喜在这里——‘共享厨房’!”
都说厨房是一个家的灵*,厨房冒出的烟火味,就是温暖的家的味道。这个宽敞明亮的空间果然让人倍感温馨。“共享厨房”里,不用手洗的破壁机与豆浆机、无涂层蒸汽饭煲、防辐射电磁炉、解放双手的炒菜机器人、颜值超高的轻奢派锅,10多件崭新的厨具设备一应俱全。
正在这里体验“家”的幸福味道的,是来自江西的宿管阿姨郑彩莲。她带着3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在“共享厨房”里忙活着,把买来的蔬菜洗好切好放进自动炒菜机,短短一刻钟,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炒西兰花出炉。郑彩莲用手机拍下照片,连连说着:“真好真好,这下‘落胃’了。以后有机会,要叫大家来这里尝尝我做的家乡菜,热热闹闹聚一次!”
民以食为天。杭州话的“落胃”,说的是吃得舒心。在外打工,吃饭是头等大事。下馆子?太贵。在住处自己做?太麻烦。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很多时候吃饭都是草草解决,更谈不上要吃得“落胃”了。
这个“痛处”,老家在海宁的“新杭州人”张敏华深有感触。为了让居民吃得“落胃”,社区专门创办了食堂。这些年来,社区食堂历经多次改造,已变身为容纳28个店铺的美食城。从安徽包子到西北拉面,从早餐到夜宵,应有尽有。考虑到每年过年都有不少居民留守,社区丰盛的年夜饭一办就是14年。
“这么好的食堂,这么多美食,大家应该吃得很‘落胃’了吧。”“这共享厨房又是为谁准备的?”我疑惑地问。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也有变化呀。”张敏华听罢笑了,游子在外,最想念的不就是那口家乡菜吗?有时候小年轻们想约上老乡一起做饭聚餐,但宿舍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也没有合适的地方相聚,那怎么办?
今年老大楼改造,张敏华灵机一动:何不在里面添一处“共享厨房”?由社区提供场地,居民预约免费使用。让人欣喜的是,辖区企业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得知后,与社区一拍即合,约定共同打造“共享厨房”,并免费提供厨房电器。
张敏华介绍说,社区还有不少居家养老的独居老人,有的腿脚不便,有的牙口不好,社区义工今后也能在这里给他们做一顿营养又可口的饭菜。周末,宝妈们还能带孩子来做做亲子烘焙等,相信“共享厨房”能让社区居民更有幸福感和归属感。
12月25日上午,邻里社区*群服务中心正式开业,“共享厨房”果然成为中心最受欢迎的地方。“豆浆机好看又好用,还能自动清洗,太方便了”“这个破壁机做起饮料来声音很小,一点也不吵,太好了!”……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小小的共享厨房,成了这些“新杭州人”最温暖的慰藉。
张敏华在工作中。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王建龙徐文迪摄
安全头盔里的智慧
大家的事,众人拾柴火焰高
跟着张敏华在社区里转,是个体力活,忙前忙后,就像脚上踩了风火轮,有时候一个眨眼她就不见了踪影。这个“助理”真是不好当!
这天上午,一个社工突发流感请假,我便顶了上去,与其他人一起搬桌椅、布置志愿服务活动场地。午饭时间,才能坐下来喘口气。没有午休,随便扒几口饭,立刻进入工作状态,对张敏华来说,是当社区书记以来养成的习惯。处理完手头工作,我向张敏华请教社区治理的心得。
“众口难调”,有“共享厨房”来搞定。可“百姓百条心”,社区事务千头万绪,如何解决?
“你有没有注意到,社区骑电瓶车戴头盔的居民比以前多了。”张敏华说,几个月前,劝导居民戴头盔对社区来说还是个大难题。年4月15日起,我省实施新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标准,对不戴头盔等行为予以严惩,但仍有人不以为意。邻里社区电动车数量众多,共有辆左右。“早高峰时每小时出入社区的电瓶车达多辆,戴头盔的却不到20%。”
邻里社区用方言播报的方式提醒居民出行戴头盔。社区供图
安全事大,平安是福。为了提醒大家骑车佩戴头盔,今年暑期,社区按照街道要求,在出入口设置语音播报器,反复播放警示语,并配备工作人员进行口头教育,但效果甚微,甚至有居民来投诉,说播放器太吵了,属于扰民。
怎么办?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社区为此专门开了一个会。“播放器里的普通话字正腔圆,没有亲切感,居民被动参与,听久了容易疲劳。”会上,大家集思广益,有人提出让居民自己来当播音员,用家乡方言播报。于是,一段山东、重庆、河南、安徽、福建等地居民用方言录制的警示语,在邻里间传开了。
“很多居民经过时,还会停下来仔细听一听,会心一笑。有人还开玩笑:怎么跟自己家乡话不太一样?这方言不够地道啊。”张敏华说,方言播报加深了印象,治理效果好了不少。但还是有拒不戴头盔的。在大家的建议下,社区又有了新办法:既然都是在周边企业工作的员工,拒不戴头盔的,社区工作人员当即拍下来传给企业